“十四五”期間,貴州高速集團所屬貴陽城發集團提出了“創新引領、雙擎發力、四輪驅動”的發展戰略,將創新放在了突出位置。今年以來,結合集團公司“四型企業”創建,城發集團全面梳理“卡脖子”技術清單,科學制定克難攻關計劃,在降低成本、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綠色環保、安全生產等方面成效顯著,跑出了“城發速度”,為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貴陽市總工會和高速集團工會對楊萬林勞模創新工作室榮獲“貴州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進行授牌
搭平臺明制度強化科創保障
今年5月底,依托楊萬林創新工作室,城發集團下屬恒創公司再獲一項實用新型專利證書——邊部路緣石在貴陽市政道路附屬設施中的推廣與應用。
此項技術是采用預制路緣石對中分帶、側分帶進行施工,可以有效提升路緣石施工質量,節省石材加工、運輸環節,減少現澆混凝土路緣石支模環節,降低筑路成本。經測算,施工成本可節約15%以上。
這是城發集團推進“創新型”企業創建的成功實踐之一。近年來,由城發集團主力建造的工程項目連年交出亮眼成績單。功成得益于公司傾力打造科技創新平臺,不斷深化制度改革,促進各類創新要素集聚發力,為科創保駕護航。
2019年4月,城發集團成立楊萬林創新工作室,以“技術創新型”為定位,致力于解決城發集團經濟發展、生產經營中面臨的技術難題。成立之初,工作室制定并完善了《城發集團楊萬林創新工作室創建方案》,梳理完成了內部課題申報流程、結題條件及驗收標準等內容。
“紅水河特大橋在建設過程中有何技術創新?橋梁預制拼裝鋼筋混凝土防撞欄技術如何推進?”諸如此列的課題......今年以來,工作室建立定期調度協商機制,在二、三季度召開科技創新例會,涵蓋學習、宣講、調度和宣傳等內容。季度例會結合公司發展經營需求深入挖掘創新點,有效協調各創新工作推進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做好了科研管理工作。
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已累計確立創新課題12項,涵蓋了專利設計、綠色環保、技術改進、安全生產、大數據應用等多個方面。2020年,還獲評為“貴州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貴陽市勞模創新工作室”,為企業在工程項目建造過程中發揮了領銜主力作用。
攻難關抓管理做好技術“翻譯”
“考慮到開車經過一些道路井蓋時,總會發出‘哐當’聲,體驗感不太好,于是想到從井蓋的改進上‘做文章’!
在人民大道南段、花溪大道綜合整治這兩條道路的建設過程中,井蓋全部使用預制井蓋,嚴格按照井口大小尺寸制作,貼合度更嚴密,減少了松動、噪音。同時,將雨水篦子由傳統的平置改為側置設計,大大提高了行車舒適性。
小小的細節,當中蘊含的是設計團隊的匠心巧思。
針對專業技術力量薄弱問題,城發集團在市政道路建設中創新引進技術咨詢單位,對關鍵結構、重要工藝進行把控、管理。
在花冠路項目中,城發集團首次與重慶交通大學合作,引進后者作為路面技術咨詢及施工監控服務單位,同時首次采用綠色環保降噪高性能橡塑改性瀝青、大厚度一次性攤鋪工藝施工。在人民大道項目建設中,引進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作為鋼結構橋梁專業的技術咨詢及監控服務單位,對項目進行全過程咨詢確保方案經濟合理,質量、進度、安全管控有力。
此外,在花冠路、人民大道南段、花溪大道項目建設過程中,項目人員不斷拓寬思路,通過優化方案節約投資約1億元,解決了施工難題、征拆難題,降低建設成本、縮短工期,堅持用技術創新,助力項目高質量建設。
一手抓創新,一手抓轉化,城發集團將研究成果高效運用到項目建設中。抓住環高西南環線大修及花溪大道改擴建的時機,共回收瀝青料約12萬噸,采用廢舊瀝青混合料精細化高效廠拌熱再生技術,已利用6萬噸,已累計生產再生瀝青混合料約20萬噸,共節約約3萬噸砂石原材料和2800噸瀝青原材料,直接產生經濟效益達1000萬元以上;同時,采用再生塑料和廢舊橡膠代替耗費大量資源的SBS改性劑,起到了資源循環利用、環保的作用。
今年二季度,創新工作室召開工作例會
注資金立模范培育新“競爭力”
2021年,城發集團下屬恒創公司取得1項實用新型專利,另有2項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已受理。在科研課題承擔方面,參與了省交通運輸廳“貴州公路瀝青路面循環再利用總體規劃及技術體系研究”;在城發集團層面,5項課題已結題,5項課題仍在持續推進。
今年以來,在專利技術研究方面,城發集團根據各子公司生產經營及發展需求投入超過200萬元研究經費。此外,在市科技局立項的“綠色環保降噪高性能橡塑改性瀝青在貴州市政道路中的應用研究”課題,城發集團已獲得市科技局補助資金48萬元,同時創新工作室工作室獲10萬元補助資金。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城發集團在項目建設推進過程中始終貫行以黨委領導、行政支持、工會組織、勞模工匠掛帥、技術工人參與的機制,打造出了一支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以創新工作室為例,其充分發揮勞動模范和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領和骨干帶頭作用,培養了一批愛崗敬業、業務精湛、善于鉆研、勇于創新的知識型、技術型職工人才,成員由初創期的16人發展至40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為24人,平均年齡39歲。依托工作室,組織外出交流學習、開展業務培訓,采取理論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引導青年技術人員參與技術創新活動,大力培養技術骨干,促進成員間的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下一步,城發集團將繼續在推廣上下功夫,加強內外交流,通過在內部建設項目上小試,不斷完善,努力將創新成果轉化應用于生產實踐,科學謀劃,力爭形成‘科研—開發—產業化’的創新鏈,讓新技術、新產品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效用,努力塑造‘城發品牌’”。創新工作室負責人楊萬林說。
來源:城發集團
作者:張皓
編輯:徐寧簡 富涵
初審:范靜
終審:陳煒